Category Archives: 评论 Review

网络心理学:值得关注的领域

2010年自己在读书上会有一个新的尝试,从以前的乱读书,转变到专题式的积累。目前的计划是每月一个专题,在每个专题下读三五本书。本月专题是“网络交流与群众心理学”。昨天一查,原来真的已经有“网络心理学”这个领域,英文叫做Cyber Psychology。 两天用了三小时读完了《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yberspace》,是一本心理学学术论文集,收录的大多是以色列学者的关于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这是暂时能找到的唯一一本直接相关的著作。其中涉及的研究方向很杂,我仔细读了其中四篇,分别是关于信任机制、Flow Experience、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维基百科的动力机制。 觉得非常的有意思。编者在序言里就提到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或许会超越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原有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几篇论文看下来也的确,没有能够看到很令人信服的研究方法,很多需要严谨学术表述的地方迫于这样的局限性而变得模糊。但有些研究的发现非常好玩,例如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容易紧张(socially anxious)的人,更容易在网络平台上自信、表现出色,从而在网络群体中获得领导地位;又例如在网络团队(virtual team)合作中,回邮件的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到利益冲突方的心理,并影响最终的谈判结果。 几点个人感想: 1)我会持续关注这个领域的发展,相信十年后会有不少精彩的研究成果。 2)回归学术阅读的理由是,我越来越相信,绝对不能任凭自己在信息大潮中随波逐流,那只会被各种低质量的信息所吞没。学术产物与高质量的、经过多层编辑的新闻才应该是日常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严肃的觉得需要锻炼自己将英文学术语言转化成中文大众语言的能力,中间这道桥似乎现在并没有多少人在架。

谁掳走了我们的青春

窗外是明媚而耀眼的加州阳光,如同许多人对青春的设想。 它该是跳跃、绽放、鲜艳、灿烂、挥霍不尽、梦想不止的。 那十来二十岁的时光,有狐朋狗友,有花前月下,有酒有烟有诗歌;有男孩子挑衅的眼光,有女孩子羞涩的笑脸;有足够奢侈的洒脱,有足够放荡的潇洒——我们所设想的青春呐,仿佛一串蹦蹦跳跳的珠子,无论是在海滩边还是小树林,无论是在星空下还是阳光里,无论是在雪地还是田野,它都能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于是乎我们忘记了,珠子可能会突然散开,或者会失去光泽,抑或被碾碎砸烂,甚至被偷窃以至无影无踪。 青春如刀——《十三颗泡桐》 1999年,他们17岁。 男生间力量的平衡,女生间彼此的揣测。 青涩而粗暴的爱恋。 师生间的欲望交织,两代间的隔阂难灭。 一方教室仿佛一个战场,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当我和一群来自各地的朋友们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兴奋无比地发现,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在自己的记忆里找出影子。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个桀骜、那些个迷惘、那些个躁动、那些个荒唐、那些个尴尬,无一不曾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或许是经历,或许是旁观,我们每一个人曾经的故事都仿佛拼图中那小小的一片,破碎却斑斓,在《十三棵泡桐》里,拼成了一幅令人哭笑不得的图画——我们无法称之为美丽。 年轻的日子总是无法不与教育扯上关系——大喇叭里的校长讲话,千人划一的广播体操,美丽端庄的语文老师,沉闷无趣的数学板书……灰色的禁锢在每天放学时那缓缓打开的铁门中才能得到释放。于是他们,或者我们,甩开蓝白相间的校服,在泡桐树下约会、在小馆子里吹牛、在小板凳上吃烤羊肉串……称兄道弟、挥霍时间、毫不计较,等到天色晚了,才三三两两跨上自行车,消失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回家之后的他们,面对的是另一个世界,在故事里被刻画得比那校园还要不堪:父亲甲离异而懦弱,父亲乙富有而谨慎,父亲丙受贿而入狱,父亲丁远在西藏、鞭长莫及……上一代的缺失狠狠地印刻在这一代的生活里,尽管他们涉世未深,却早已开始品尝屈辱与损害。 有的人锋芒毕露,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自我放逐,有的人自寻他路;而我们,不过是沉默的大多数。 青春如刀,冰冷、敏感、尖锐、真实。 青春如刀,刺穿虚伪,砍断矫饰,挥洒起来可以淋漓尽致。 青春如刀,无动于衷时美丽耀眼,一旦锋刃闪闪指向现实,唯有两败俱伤,以鲜血收场。 青春如火——《色·戒》 看到陆佑堂的大门徐徐打开的时候,看到那四五个大学生在雨夜的叮叮车上嬉笑的时候,我很难没有一种油然的亲切感——作为一个在港大学习过、在香港生活过的二十世纪的大学生,看着六十多年前的故事,亲切之外,灼痛感也慢慢延伸开来。 同样的天真,同样的朦胧,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不知谋略,同样的壮怀激烈,同样的朴素坚决。爱国总是与青年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或许不那么崇高的名词,玩着他们自己也不懂规则的游戏。他们在舞台上含泪高喊“中国不能亡!”,他们为了粗糙的理由演练床事,他们在国破家亡之时还有闲情走进戏院,他们铤而走险、草率献身,他们燃烧了生命,追逐了理想,却甚至没有来得及享受青春。风雨飘摇的乱世将他们的清澈早早淹没。 他们的游戏终于没能止于空谈与想象,杀戮与鲜血、情感与背叛、责任与荣誉、希望与绝望、恻隐与残酷、恐惧与痛恨一一呈现,一个越来越深的漩涡把每一个人都卷在里面,无从逃匿。他们被压出了坚毅与决绝。承担了太多,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个人的激情被枪支与暗号塑了型,历史的悲怆则很快就会将曾经鲜活的生命遗忘。 青春如火,浪漫、璀璨,雄雄燃烧。 青春如火,我们每个人都是可怜或可敬的蛾子。 青春如火,终将熄灭,无论是在乱石岗上,还是其他地方——华丽的燃烧之后,唯有灰烬飞扬。 青春如诗——《死亡诗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 惠特曼  与时代无关,与历史隔绝,每个人的选择依然少的可怜。如果说泡桐树下的孩子们突围了,香港的爱国青年们突围了,五十年代时候美国那传统教条的预备学院的青年们,是否成功突围了呢。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能站到高处看这世界;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能随意行走,拒绝跟从;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能钻进石穴,向诗歌取暖;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能咆哮着运动,释放所有的激情; 是否我们也会被冠之以颠覆制度、放纵现实的罪名,是否我们也会以梦想的支离破碎告终。 请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何时丢失了自己的热情,而又开始习惯于目标与得失的算计。沉默或者悲愤,怯弱或者鲁莽、懵懂或者冲动,风和日丽的平静中,我们只需要找一条路,来抓住每一天,来让理想清晰绽放。“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王小波)。我们是否对得起自己的青葱岁月——是否有一往无前的野性与勇气,是否有无拘无束的骄傲与倔强,是否有馥郁芬芳的萌动与爱恋,在我们走过了这段畅快的日子之后,在风雨洗涤、浮光掠影的世界里,仍然值得我们记取。 青春如诗,不需要理性来度量。 青春如诗,或肆无忌惮,或呓语低吟。 青春如诗,以深藏于内心的灵光给这世界带来撩人的安慰。 结语: 谨以此文祭奠那些来不及挥洒的青春。而我们不过如此度过岁月,安然无恙。

绝翼之蝶——《Dancer In The Dark》观后

无缘无尽的苦难。 绝望之美。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残忍的女人和一个无耻的男人,而是两个绝望的个体,在无缘无尽的苦难中沉沦。 莎曼生活的世界,是这样巨大的分裂着。 在一个世界里,所有的生活理由,简单到了她的儿子,或者说,她儿子的眼疾所需要的手术。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女人,一个日以继夜的工作狂,一个心疼地细数着手中的钞票,一个拒绝爱的女人。这个女人,是不可爱的。这个世界里,她疲惫而无奈的在生活的漩涡中挣扎、残喘。她的眼神永远是那么的茫然,那么的无助,与所有其他为生活所困的人们一样。 然而,在另一个世界,她属于她自己,她热爱着世界上所有的美丽,乃至黑暗。这是一个音乐剧的世界,这个世界中,她的眼神空灵而清澈,透过那双美丽的眸子,我们能够触摸到那充沛可感的幸福。这个世界中,机器的轰鸣、狰狞的血迹、画像的笔触、皮鞋的敲击……所有的节拍都能引发这个女人的沉醉。这个世界,是由欢乐、爱、超脱编织的梦幻。 然而,梦终究会醒。温暖,一次又一次的,回归彻底的寒冷。 忘了是谁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场痛彻心肺的个体悲剧。一个幸福的家庭,隐藏着破产的危机;一个繁忙的女人,即将失去光明;一笔已经相当可观的存款,被一扫而空;一段即将开始的爱情,在几个小时之内,被一场触目惊心的所谓“残杀”所替代。然而,悲剧的主宰,又是谁。 没有谁。You just did what you had to do. 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一遍又一遍的呐喊,那声音在木屋上空旋转,在我们心中来回飘荡。这是怎样的绝望,这是怎样的无奈。一个又一个的迫不得已,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莎曼如此,比尔又何尝不是一样,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样。每一个人,都是黑暗中的舞者。我们的眼神越来越迷离,越来越接近真正的盲目,而生活的轨迹依然在延伸,我们被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所推动,不停飞舞,不停旋转,直至生命的终结——自己的选择,或者被迫。我们都被判了死缓,我们沿着既定的道路闭着眼摸索,绝望到底又如何。谁是真正坚强地在生活,谁又是真正坚强的走向死亡。悲剧永恒上演。

分页 Pages: Prev 1 2 3 4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