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施会毅行2011之由来篇

第一次听说乐施会毅行这个活动,是去年十一月。在地铁里轻易的被海报击中,回家一查,才发现竟然早在半年前就要报名。

于是买了2011年的记事本,在五月的月历上标记上:乐施会毅行报名。

在这以前,我完全不算是户外型生活的人。在香港几年,登过的山屈指可数。曾经有想过港大的港岛径毅行,结果没有报上名,也就罢了。听到别人去凤凰山看日出了,也只是远远的表示一下钦羡。日夜兼程的行山,于我来说,似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我的大部分周末,都是在家里,或者咖啡馆,或者电影院度过的。

可是随着这个报名参加乐施会毅行的小念头在心里偷偷扎根,问题就来了:至少,我得常常去行山吧?至少,我得找到一些能组队的人吧?

于是,带着自己的这个小念想,我的2011年的第一天,以登高拉开序幕。在校内上召唤一声,尾随者很是浩荡。随后每个月都带着十几二十个新老朋友走各处的山,无论晴雨,从港岛到新界,从散步型的郊野公园到香港最高峰,不无欢乐。陆陆续续的,我的“周末行山”邮件组上,已经积攒了三十多个名字。一起来行山的,有大陆人、香港人、法国人、美国人、印尼人、新加坡人,等等。很多从前根本不认识,或者完全不熟悉,完全由着行山而走到一起。

*** 筹款广告:我们的目标是此次毅行完成筹款5万港币,请支持我们!http://tinyurl.com/OxfamHikeHK ***

然后就悄然到了五月,我的记事本提醒我,该报名了。于是查乐施会网站,等到开放报名的那天,便向我的登山邮件组发出了邀请邮件:有人愿意一起参加吗?

有四个朋友表示有兴趣,其中一个不久就后悔了,于是加上我,正好四个——乐施会要求组队只能四人,不能多,不能少。

队员组成是三女一男,一个同事(后来一起跳槽,变成了我直接上司),两个大学同学。都是靠谱的人。

报名了才发现,原来这项高难度、自找苦吃的活动,竟然还是很难登记的——要抽签,凭运气,才能在第一轮就入赛。

我们现在上了等待名单,过了两个月后,七月底的某一天,我在大街上走着,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乐施会的工作人员通知我,前面有人弃权,是否愿意从等待转正,成为正式参赛队伍。

我迫不及待的说,愿意呀!随后交了1000港币的报名费,完成种种手续后,我们拿到了自己的队伍号码:0986。

八月中参加了一次乐施会组织的活动简介会:在这个简介会上,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似乎这个活动比我想象的要困难许多,看到去年的活动视频上一个个大男人苦不堪言的表情,看到去年活动结束时终点处一堆四仰八叉躺到在地不省人事的人的照片,听到物理治疗师上台告诉我们“我不是来告诉你们怎样可以不受伤,受伤是肯定有的,我是教你们怎样少受伤”,等等的时候,倒吸一口凉气,神马叫做骑虎难下呀,这就是。可是既然上马了,就冲到底吧!我想,拿出大学新生年时候过o,连续十二天每天只睡1小时的搏尽劲头来,总能完成吧!

香港的夏天闷热,极易中暑。整个八月我又忙于换工作、旅行等各种事,正式的训练一直拖到九月初,才算是真正开始。也是从正式训练开始,才算是慢慢明白,参加这个活动,意味着什么——详情请期待下文《乐施会毅行2011之训练篇》。

*** 筹款广告:我们的目标是此次毅行完成筹款5万港币,请支持我们!http://tinyurl.com/OxfamHikeHK ***

【人物誌】奔跑而不放肆的青春——Marco Lui

這是我第一次用繁體字來寫人物誌。因為這是我第一個寫下的香港朋友。

剛剛今天在Facebook上看到他的消息——他和Monami——他的女朋友,亦是我的好友——正在蒙古參加名為“Mongolia Sunrise to Sunset”的國際馬拉松賽。全程100公里,他們用時16小時有餘,完成了88公里。雖然沒有在規定時間內跑完全程,依然令人豎起大拇指。

幾個月之前,他們一起在馬來西亞參加過另一個國際馬拉松賽。他在香港工作,Mo在東京工作,以這樣全球去參加馬拉松的方式來戀愛,攜手一起跑過世界的角落,真是浪漫的事。

而浪漫之外,還有許多故事。此次去蒙古參賽,Marco第一次嘗試籌款:他在日誌中寫道,如果我們跑過的每一千米,可以換來你捐贈15美分,那麼此次的100公里,便是100美元。籌款做什麼用?當然不是為了付他的機票錢——他希望為蒙古這個國家的自然保護出一點點的力。

在此之前,Marco有另一次流產了的籌款計劃——那是在日本地震兩個月之後,他去東京探望Mo,恰逢櫻花盛開。於是他拍攝下那些櫻花的照片,回來後在朋友的幫助下製作成一套明信片。原打算以個人名義義賣,後由於各種原因作罷,最終改成了自費印刷千份免費派發,意在讓周圍的朋友不要太快的忘記過去的災難。

攝影作為Marco的愛好,已經有一陣子了。但真正拿起好機子來拍,還是我認識他之後的事情。他的影集裡,有很深的對人的關注。他很努力的捕捉著那些屬於平凡人的點滴,那些平時你不會注意的路人甲、路人乙,到了他的相機裡,也變得生動起來。去年四月份,他在Cafe Corridor裡做了一次小型的個人攝影展覽,為了展覽他挑照片、印照片、去深圳買相框等等,好一陣忙活。展覽第一天的時候,我去捧場,回來寫下了當時的日誌。原來那時的主題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竟已不記得。但如今回想,這一句,正是他一直以來的處事之道——助人、眾樂,是他的生活態度

我們因著一起拍攝紀錄片而慢慢熟悉起來。在2010年剛認識他的時候,他與現在還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他常常穿西裝、談生意,看上去還是一個很正常的香港仔。而一直以來,對於香港男生,我都有那麼些小小的偏見。愛動漫、愛打機、愛打扮、視野狹隘、追求物質生活、無甚社會責任感是香港男孩子給我留下的整體印象——直到與Marco慢慢熟識,而他又慢慢起了變化。他很耐心而又細緻的做手下的每一件事情,例如對咖啡的喜愛可以帶著他跑遍香港的許多不知名的小咖啡館,並且寫下他遇見的那些熱愛咖啡的人們(英文中文),甚至在不久之後,特地飛到東京去觀察沖咖啡比賽。這種對生活小美好的期待與將之實現的耐心,使得他能夠偶爾放飛自己的夢想,雙腳卻總是踏實的踩在大地上。

喝咖啡的Marco,Photo by Michelle Yun

談到夢想,Marco是少數幾個我尚能與之談夢想的香港朋友。他的夢想之一是在西藏開一家酒吧,晚上照常營業,白天卻做成當地孩子的教室,即便只是給孩子們當成遊樂場也好。他也絕不是僅僅把夢想掛在嘴邊,或者說完便拋擲腦後的類型——每一個未來的輪廓,都會化成切實的計劃或者行動。他實地考察西藏的房產、尋找當地的合夥人、存錢投資以便經濟充裕,甚至報名參加了藏語班,每週上課的學了大半年的藏文。每當他拿出課本,給我念那些我分不清區別的扭扭曲曲的藏文的時候,我心下都對他的行動力及毅力佩服不已。

他不僅不排斥其他的文化,反倒對其他的語言、地域、歷史都充滿好奇心——這又不是獵奇抑或玩票的心態,而是認真的去學習去探索,點點滴滴的去體會和嘗試,漸漸的讓各種文化裡的營養在他裡面融會貫通起來,逐漸塑造出了一個很與眾不同的人——怎麼個與眾不同法?當你走在香港街頭,看到一個打扮有些日本、目光非常柔和、一邊走路一邊捧一卷書在讀,那書還不是動漫而是歷史散文或日本小說的時候,那個人,十有八九,便是Marco了。

2011上半年阅读小记

2011给自己的一个目标是:每周读一本书。

一直在努力的朝这个目标迈进,虽然只有点滴的时间:公车上,睡觉前。如果真的每周一本,按照一个月四周算,那么半年应该完成24本了。这半年总共读了19本。尚有距离,下半年要加倍努力。

读过的书单如下(深红色标记的是力荐的):

中文书:

  • 时代的噪音/张铁志
  • 城门开/北岛
  • 七十年代/北岛
  • 心术/六六
  • 送你一颗子弹/刘瑜
  • 中国底层访谈录(上)/老威
  • 春天责备/周云蓬
  • 洗澡/杨绛
  • 人间词话/王国维
  • 朱雀/葛亮
  • 伶人往事/章诒和
  • 李可乐抗拆记/李承鹏
  •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
  • 网众传播/何威
  • 潜入深海/张志安

英文书:

  • Changing Media, Changing China
  • Cognitive Surplus/ Clay Shirky

译本:

  • 维基经济学
  • 刺猬的优雅/[法] 妙莉叶·芭贝里

总体来说,读得书有点杂,没有什么系统性,偏重于中文倒是故意的,鉴于大学四年基本上阅读中文很少,觉得自己中文能力严重退步了。下半年由于工作的关系,应该会读更多中国政治、历史相关的书籍。虽然自己是互联网/新媒体从业者,但依然觉得,深度的积累,还是要读书,一本一本的书。业余时间读什么书,决定了将来如何区别于人。下半年的目标是29本。加油呀!

分页 Pages: Prev 1 2 ...6 7 8 9 10 ...40 41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