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YoL on 2008/04/13
话说,我认识某子同学已经九年啦!太久了,所以不记得某子这个名字怎么来的了。 >>> 第一年的时候,某子是一个坐第一排的小胖男孩……常常被人欺负……外号“李烤鸡”,我大概一年都没和他说上话,倒是和欺负他的男生们比较熟……; >>> 第二年的时候,我批阅某子的每周随笔,经常看不懂他在写什么然后就乱打分……那时候我很欣赏WZ同学,然后WZ同学很欣赏某子同学,所以我就顺带欣赏某子同学; >>> 第三年的时候,某子要抢我的《南方周末》看,然后他借我看加缪的哲学书但是我看不懂;然后我们班要演话剧,他推荐《等待戈多》,还没介绍完就被大家哄下台了,我大概过了很多年之后才能理解当年他的委屈; >>> 第四年的时候,我会抢某子的《经济观察报》看,这时候某子已经是180+的大块头了; >>> 第五年的时候,我和某子莫名其妙晚自修的时候在走廊上讨论经济决定论还是文化决定论的问题,然后二班的纪律委员出来叫我们声音小一点; >>> 第六年的时候,某子因为物理竞赛拿了个什么奖保送复旦了,我因为物理会考拿了个C而留下来高考了,简直就成为两个世界的人;(早知道我应该让他帮我补物理……) >>> 第七年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有没有联系; >>> 第八年的时候,某子跑到香港来了;我们就一下子熟起来了: 年三十的时候我们拍了张很难看的合影; 陆肆的时候我们一起去维多利亚公园凑热闹; 他和我一起玩旧浪潮,属于元老级人物之一,贡献非常; 期末的时候他很乖的早上到图书馆帮我占位,是个称职的小书童; 我会在没有约人吃饭的晚上往SU走然后在时光走廊上打电话给他说“下来吃饭了”; 有一次我写paper写到很晚餐厅都没东西吃了,我就发短信问他怎么办撒,结果他给我烧了一碗华丽的意粉,我很感动的,虽然他烧完也不喊我一声导致我吃到的时候已经凉了许多; 他离开的时候我没去送他,然后他大概出关之前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正在海里面游泳所以没接到……我有点小懊丧的,本来可以最后在香港电话里无厘头一把; >>> 第九年的时候, 差不多就是现在了,某子目前在准备出国奋斗,忙碌之余跟着我搞公益比赛,是个很靠谱的小跟班。 综上所述,某子同学是一枚秉性纯良、学识渊博、待人宽厚、做事靠谱的好青年。
Posted by YoL on 2007/05/18
Space的左上方,有一列“吾友”。里面的人常常有一些细微的更换,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有些人出来了,有些人进去了。不过,我想,CH是不会出来的。若是就这样按照时间顺序排的话,她也就会一直这样排在第三个,一直。因为我想,很难再有六年的时间,有另外一个人来形影不离。六年。 就这样离开了中学时候那几大本的日记来开始写她,我心底里是忐忑的。 这个喜欢红色和黑色,却穿着一身白的女孩子; 这个常常安静着,却能在辩论赛上咄咄逼人的女孩子; 这个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却从来不愿意好好练字的女孩子; 这个身体羸弱、胃病反复、面色总是蜡黄,却能在长跑的最后一圈狂冲的女孩子; 这个传说中被班里大部分的男生暗恋过,却六年都没有谈恋爱的女孩子…… 当年,我们彼此承认为各自最好的朋友。这个最,这个唯一,或许是我在杭外唯一的一个唯一了。 很难来述说六年以来CH对我的影响。她会按着我的点儿去吃饭,她走路常常都是跟在我的后面,她最常说的话是“随你吧”……外表上我的强势与她的随意,在内里却正好倒了过来——当时不觉得,回头去看,却仿佛是她一路引着我走了过来: 当她已经能记住海子的每一首诗的题目的时候 我还在咿咿呀呀的背《千家诗》和《论语》; 读到海子的时候,我已经高一了, 此时她正在校辩论队笑傲江湖; 当她已经了解了兰波的同性恋情事或者张爱玲的寂寞晚年的时候 我还在看舒婷、三毛、席慕容; 认识作家诗人们背后的人情冷暖的时候,我已经高二了, 此时她的英语排名坐在年级前三; 当她已经十分之欣赏《洛莉塔》或者《发条橙》的时候, 我还在为007小说中出现的乳房片段而紧张脸红; 开始懂得什么是情色和色情的时候,我已经高三了, 此时她正在负责策划一堆保送生的毕业旅行; 当她已经看了《勇敢的心》《黑暗中的舞者》等等的时候, 我还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卫斯理的许许多多大同小异的科幻小说; 看那些经典电影的时候,我已经大一了, 此时她在北方的某个不大的校园里,不知做些什么; 当她已经读了《蒙田随笔集》的时候, 我还在一本一本的解决学校对面的小书店租来的金庸和古龙; 至于《蒙田随笔集》 则不知我会到哪年哪月,才会捧起。 …… 那时候我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曾经坐在攀爬架的顶上,晃着腿儿看着夕阳; 我们曾经一起研究玛雅文化,然后在夜里一起去酒吧; 我们曾经习惯在晚餐之后,到足球场散散步,念念唐诗宋词; 我们曾经在那个大雨倾盆的下午里在光秃秃的主席台上看992足球队的最后一场比赛; 我们曾经 …… 有太多太多细小的碎片散落在回忆里。 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义无反顾的孩子”; 我记得我难过的时候,她会坐在我身边,不说话,坐在我身边; 我记得她在辩论队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晚上专门的跑回教室找我跟我说她很郁闷; 我记得我生气或者懊恼的时候,她会看着我,摸摸我的脑袋,然后给我写个小纸条说“你生气的样子很难看”; 我记得准备高考不顺畅的时候她给我发短信说“在我眼里你从来都不是失败的”…… 或许是巧合——我在中学的两次爱情,都是CH不在身边的时候——第一次她去辩论队封闭式训练了,第二次她保送了走了——或许是有原因的。 某个夜晚,我想着如何来写这一篇人物介绍的时候,忽然仿佛看到CH的影子离我越来越远,惊惧的我急忙起身,切切地想要把她留下。但我知道,我们那一段一起走过的日子,融入到了各自的生命里面,要想抹掉也并不是那样的容易。正如我知道,当我难过的时候,还是有那么一个女孩子,可以听我絮絮叨叨,然后唤我一声亲爱的,给我一个并不热烈却足够温暖的拥抱。
Posted by YoL on 2005/09/26
[郑重感谢沃薇老师亲自输入及修改病句若干] 至今我依然记得,六年前自己终于如愿成为一名杭外人时候的激动与自豪。当年那个懵懂、任性、不明白如何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的我,在六年之后,居然也能够以一个成功的学长的姿态,来与你们说一些自己的成长感悟,这无疑是得益于杭外这个优秀的校园所教给我的一切。 我不知道到杭外已有一段时间的你们,是如何体察这个校园的。你们习惯集体住宿的生活吗?你们体验得到在这样的生活当中的乐趣与成长吗?你们的老师,是和蔼可亲,还是唠唠叨叨呢?你们是否每天中午要去英语老师那里排队呢?你们喜欢这样美丽的校园吗?或者,你们也觉得杭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优秀: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趣味盎然,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好学上进,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博古通今,并不是所有的纪律都以人为本? 今天我在这里,并不是想告诉你们,如何去考一个高分,如何去考进一所名牌大学。因为这些离你们还太遥远,过早地关注这些太过功利、现实的东西,只会使你们失去更多。况且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你们当中必定不乏学习优秀者,向他们汲取经验更为直接和受用。更何况老实说,我并不是一个成绩突出的学生,而且偏科严重。我之所以能够考上香港大学这样的学府,也更得益于一些学习之外的东西,也就是我现在要与你们说的。 首先,杭外的教学质量是毋庸置疑的。不要太在乎分数与名次。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即使是你们当中考试的最后一名,也有着自己的优秀之处。举个例子吧,当年我们中考淘汰出去的一名女生(我们总共淘汰4人)在市中考中上了600分,进了浙大附中,随后在高二时被保送到浙大竺可桢学院。偶尔的失败有时其实更能激发你的潜质。杭外的老师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他们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总是眼高手低地挑老师的缺点,最后的受害者还是自己。所以,为何不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配合老师,从他们身上吸取更多的知识,来加速自己的成长,也让自己更开心呢?如果你真的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你,那不妨尝试自学(能够进入杭外,你的学习能力应该是足够的),相信杭外的老师不会古板到逼你听他/她的课。 其次,要珍惜杭外的集体生活。这不仅是一个使你迅速学会自理的机会,更让你懂得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里送给你们两个词语(是我们高中入学典礼上某位老师提出的):宽容&欣赏。或许你们现在还无法完全理解它们的意思,但请记得拥有这两种品质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受人欢迎。每一个人在家里都是受到千万般宠爱的,但如今你们在校时间比在家要多得多。因此要学会在适合的时候忍让退步、与人为善,更要尝试着去接纳别人、欣赏别人。如果整天看这个人不爽,看那个人憋气,你自己又哪里来愉快的生活呢? 接着,想与你们谈谈杭外的各种活动以及如何处理参加活动与平时学习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不夸张的说,我在杭外获得的东西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便是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得来的。我最迅速成长的那一年,便是在西溪文学社度过的。在社里,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如何组织各类活动,如何管理、领导一个团队,如何充分发觉他人的优点等等。起初我在社里只是一个美术编辑,负责排版。当时美术老师和我说了一句话:当你觉得在社团学不到东西了,就可以离开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并一直受用。我想对你们来说,也是这样的。对于刚到杭外的你们,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无疑应当是吸引你们的。我以为没有社团经历的中学生活正如没有早恋的人生一样是不完整的。只要是你没有尝试过的,试试又何妨呢?我几乎可以确定,真正参与过一个社团——也即踏踏实实地走进过它活动的组织等等,你们一定是能够学到东西的。当然,参与社团活动会占据不少的精力,我对文学社最投入的那个学期化学科就挂了(没及格)挺悲惨的,呵呵。作为学生学习还是相对主要的吧,所以读书的时候就应该忘了社团的事。用中午、下午一些空余时间来安排社里的工作,不要占用自修的时间。除了社团活动,杭外还有一些大型活动。运动会可以使你对你所在的集体充满自豪(即使是失败与泪水也可以大大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对此我深有体会);足球、篮球、排球比赛可以让有才能的你大展身手,也可以增进队友之间的感情;艺术节是一场盛宴;英语节是杭外的经典;科技节是思维的展览;文化节是智慧的结晶。我是在三大联赛、五大节、各大社团中走过六年的,而对你们来说,选择的范围则更为宽泛了,社团更多了,活动更丰富了,涉及面更广了,相对来说更自由了,可以自己设立社团了对吧? 然后,想说说有关阅读的问题。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很大程度上不包括教科书),所以我总是挤出很多时间来读书,即便是在学业最最繁忙的高三,课外书也是舍不得丢下的。由于缺少相应的指导,我的阅读显得杂乱无章。与你们一样在初一的时候,我每天在校门口的小书屋租武侠小说看,占用了大量的上课与自修时间。告诉你们这个,只是拿自己当个反面教材,说明这样的读书是不可行的,为了一些单纯的阅读快感而失去求知的时间真的得不偿失。而且,只要不是万不得已,不要晚上熄灯后打手电看闲书,对视力的伤害很大。初二时,我用了整整一个学期来阅读《世界散文精品鉴赏》,并且做了六本笔记,可以说我至今保留的读书习惯便是那时养成的:摘录、点评。看似简单,但长期的坚持实属不易,且收获必丰。当时一个意外的收获便是语文成绩从班里20多跃居年级第一。直到初三,在一位老师的指点下,我才意识到古典文学的重要性——迟了一些,所以你们还不趁着初一多积累一些,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等,程度可以听取你们老师的意见。在高中时,遇见了一些有着广泛阅读面的学长、老师,深深地认识了自己的不足——这里还想提醒你们,有机会多交往一些杭外的朋友,他们可以带给你一些相对很新的想法。交往的机会其实是不少的——讲座、座谈会等等。而且这个朋友圈能够不断的扩大。比如说,我做文学社社长的时候,联系并认识了四中、二中、十五中、杭高等学校的文学社社长,通过这些老师又认识了杭州的一些学者,通过这些学者又联系上了遍布全国各地的一些知识分子。而这些朋友给我的阅读提供的建议和帮助大大地促进了我的提高。高中时我的阅读兴趣相对开始定型,倾向于历史、艺术、文学三大块。其实你们可以早些开始阅读一些相关专题的书籍,这种阅读与撒网式的各有千秋。另外,作为外语学校的学生,等你们到了高中以后,会有足够的能力去阅读一些原版著作,这是大有益处的,中西文化的交融可以深深地影响你的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或许你们会问,平时上课、作业、活动、吃饭睡觉,哪里还会有许多的时间来读书呢?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只要开心,一分钟还能掰成两半花呢,何况初中的学习也并不会那么紧张吧。 最后的一个话题,是自由,HFLS’s freedom。到了大学里,我突然怀念起杭外的自由自在了。你们一定不相信,大学里比中学里管得多得多!我一直是个挺散漫的学生,记得曾经语文课上老是喝咖啡吃苹果还被沃老师笑话过。现在在大学里被管起来了挺郁闷的。我不清楚你们现在的自由度有多大。或许你们也会抱怨老师有时管得太多,但你们若是去了解过那些乡镇中学——或者杭州的四中、学军也行,那杭外是绝对的天堂了。这种自由不是说给你太多的时间与空闲去挥霍,而是不来钳制你,不来压抑你的个性与心灵,让每一个人有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尊重每一个人的天性。这样的空间,在中国确实难得。纪律总是相对的。即使是戴着镣铐跳舞也能很美丽,何况杭外的镣铐松松垮垮。至于在夹缝中如何争取更大的空间,就看你们每一个人了。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呵呵,年纪大了。最后祝愿你们的杭外之路顺利愉快! 马金馨 2005年9月,于南京大学